内蒙古鄂托克旗:绿进沙退 谱写防沙治沙的壮丽篇章
来源:ob网站 发布时间:2025-04-01 10:19:19产品介绍
2024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聚焦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毛乌素沙漠沙化地综合防治重点项目、毛乌素沙地上下风口治理和西部荒漠草原林草湿荒一体化保护修复项目等多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切实增强植绿护绿管绿用绿内生动力,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天气渐冷,在鄂托克旗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分装柠条,履带式机械车将分装好的柠条苗运往不远处的沙坡进行“柠条开沟种植”,一株株柠条苗在沙沟中挺立,组成一条条防沙阻沙的“活体沙障”。
从人工治沙到机械治沙,从因地制宜到就近取材……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无不展现着治沙人的智慧,显示着科技的力量。一直以来,鄂托克旗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向“新”而行、科技“突围”,因地制宜推进治沙体制机制创新,在活体沙障成活率等方面探索出新模式。
“我们当前沙化土地治理所采用的是‘柠条开沟种植’等沙地治理技术,这一技术可让苗木成活率预计提高10%~15%。创新推广可降解无纺布容器苗种植技术,结合保水剂和生根粉的使用,为干旱地区提高种苗成活率近30%,保障了苗木的一次性成活,有效解决了干旱沙区缺水、短肥、成活率低等技术难题。”鄂托克旗林业和草原站站长田彦军说。
在多年防沙治沙实践中,鄂托克旗不停地改进革新完善治沙模式,总结探索出“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行之有效的治沙模式。
鄂托克旗从2020年开始试行“先建后补”管理模式,即农牧民先期自筹种植,后期由嘎查村、苏木镇、第三方机构共同组织验收,柠条种植成活率达到70%以上,就按4:3:3的比例分三年给农牧民支付补贴。哈马日格太嘎查牧民冯来云就是这一模式受益者之一。
“我今年种了两千四百多亩柠条,种植成本27万多,今天验收成活率达到了76%,第一批补助能拿到34万元左右。这个先建后补我觉得挺好,能恢复草场,也能拿到补助,这个挺好,利国利民。”哈马日格太嘎查牧民冯来云说。
从2020年试行到2023年全面实施,鄂托克旗以“先建后补”模式种植柠条64.18万亩,占2019年以来柠条种植总面积的88.7%。通过“先建后补”涌现出了一大批“林草种植合作社”“家庭草场”“种植大户”等新型林草生态建设群体。
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截至目前,鄂托克旗争取上级投资12.665亿,落实2024年度投资7.97亿元,累计完成年度工程建设任务382万亩。
绿色是希望的颜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面向未来,鄂托克旗将继续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加强荒漠化和沙化综合防治,快速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鄂托克力量。
现场发布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结果,与会领导为中国正能量十佳网络精品代表、突出贡献单位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牌。
今年以来,我国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通过算法优化、有明确的目的性的训练和开源生态协作,在使用“缩水版”GPU芯片的情况下,将千亿参数模型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走出了一条从粗放式算力堆砌向内生式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联合科研团队初步确定,青龙山恐龙蛋化石普遍表现出特殊排列规律,如常见同层埋藏的恐龙蛋3至5枚一组排列成微微弯曲的弧线
由西湖大学孵化的西湖仪器,日前成功实现12英寸碳化硅衬底激光剥离自动化解决方案,大幅度降低损耗,提升加工速度,推进了碳化硅行业降本增效。
3月28至29日,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行。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学技术合作”为年度主题。其中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世界绿色设计等论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成功下线,将承担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左线掘进任务。大海古称“沧渊”,海太长江隧道横跨长江入海口,全长39.07公里,其中过江隧道长11.185公里,最大埋深超75米,计划于2028年建成。“沧渊号”开挖直径达16.66米,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再创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新纪录。
3月27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正式宣布启动带光联调,这标志着HEPS装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HEPS是设计亮度世界最高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也是我国第一台高能量同步辐射光源。截至2025年1月,经过多轮束流调试,HEPS储存环束流强度达到40毫安以上,发射度降低到93皮米弧度。
3月27日,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学技术合作”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拉开序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名嘉宾齐聚一堂,共议前沿科技趋势、共享创新思想、共谋发展机遇。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9项标准修改单。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660项,包含2万多项指标,涵盖全部340余种食品类别。
记者日前获悉,自去年10月全球洲际间断分布的5种崖柏属植物全部落户重庆市开州区崖柏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以来,科研团队已成功繁育崖柏实生苗30万株,崖柏扦插苗20万株,
职业技能培训对劳动者提技增收、缓解就业矛盾意义重大。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24年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要求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长期以来,天气预报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随着AI技术的突破,气象领域开始应用AI技术提高天气预报以及气候预测水平。2023年,《科学》杂志将“AI辅助天气预报的发展”评为世界科学十大进展,同年我国主导的AI大模型在精细化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更被评为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首。这些里程碑既展现了大气科学与AI融合的潜力,也为应对极端天气和防灾减灾创造了新机遇。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并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越快,公众的期待与担忧越是急剧上升。如何平衡推进AI应用与治理,如何缩小科技发展带来的数字鸿沟,成为今年论坛上嘉宾热议的焦点之一。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聚焦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关键点,通过标识提醒用户辨别虚假信息,明确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规范内容制作、传播各环节标识行为,将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如何让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亮明身份”,不再“真假难辨”?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难题?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全世界内加速蔓延,慢慢的变成了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共同挑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养老领域,养老机器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享受高质量的居家生活,因此智能养老机器人正逐渐变成全球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技术手段。
目前,中国电信积极探索中央企业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范式,打通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通道,推动量子技术产业化发展。
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圆满保障空间站任务以来的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数的限制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